![]() |
|||||
![]() |
王明伟博士: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 Ming-Wei Wang, M.D., Ph.D., Director,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Drug Screening; Professo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ean,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
||||
王明伟,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国家化合物样品库主任、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1989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先后担任过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项目有关新药筛选的课题负责人,先后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3项。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被推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为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资深顾问、浦东新区工程师协会理事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王明伟在Third Biochemical Journal Symposium |
|||||
![]() |
谢欣博士: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Xin Xie, Ph.D., Deputy Director,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Drug Screening; Professo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
谢欣,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神经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后转入新泽西医学院从事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致力于神经节苷酯对神经细胞内钙离子平衡调控作用的研究。2004年加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担任模型建立II部主管。2005年分别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药物发现和干细胞化学生物学,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新药筛选技术平台的建设及应用、G蛋白偶联受体在重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肿瘤等)中的作用和药物干预以及干细胞命运调控小分子的发现、机制和疾病相关性等。迄今已在多种国际著名学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中科院及地方的科研项目,2009年起担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目前还担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委评审专家、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及中国药理学报编委等职务。 |
|||||
|
|||||
![]() |
南发俊博士: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样品信息部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Fa-Jun Nan, Ph.D., Head of Compound Library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Professo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
南发俊,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化合物样品库副主任。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2013年入选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自2000年回国后长期从事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运用有机化学和组合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与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分子及探针工具、开展药物构效关系研究等。在基于天然产物优势结构的活性多样性研究中,发现了一批具有抗乙肝病毒、抗肿瘤或抗糖尿病的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其中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候选药物异噻氟定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正在申报II期临床研究。抗肿瘤候选化合物Y31和CF367目前也处于全面的临床前研究阶段。迄今已在J. Med. Chem.、J. Biol. Chem.、Org. Lett.、J. Comb. Chem.、J. Org. Chem.、Plant Cell和中国药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授权专利28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研究二等奖等奖励。 |
|||||
|
|||||
![]() |
|
||||
![]() |
李佳博士: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模型建立部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Jia Li, Ph.D., Head of Assa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Drug Screening; Professor and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
李佳,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模型建立部主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在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工作。2003年2月-8月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从事细胞凋亡和新生血管生成研究,2004年8月-2005年2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Garvan医学研究所开展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合作研究。2002年和2003年以第五完成人的身份分别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得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至今已发现数百个活性化合物,其中5个候选药物进入系统临床前研究。其研究方向包括AMPK及相关信号网络的调控机制;线粒体和内质网等亚细胞器在代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系统化克隆、表达、纯化和基因转染相关分子靶点,建立整合多药靶、功能性筛选和药效评价为一体的组合式药物筛选体系;候选药物发现、药效机理研究和新靶点的发现及验证等。迄今已申请发明专利54项,获得授权41项,在多种国际著名学刊上发表了一百九十余篇研究论文,先后承担了973课题、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目前担任上海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
|||||
![]() |
|||||
![]() |
李静雅博士: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药物筛选部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
||||
李静雅,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药物筛选部主管。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药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曾赴澳大利亚Garvan医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至今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物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等工作。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署名发表学术论文于Diabetes、Diabetologia、J Biol Chem、J Med Chem、ChemBioChem等国际期刊16篇,其他署名发表学术论文67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6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作为主要发明人参与研发的4个1.1类候选新药正在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前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863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和科技人才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 |||||
![]() |
周彩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研究员 |
||||
周彩红,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复旦大学遗传学硕士学位后加盟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要参与药物筛选模型建立、高通量筛选及活性化合物药理机制研究。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15篇被SCI收录,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3项。先后承担或参与了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研发平台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地方性研究课题。 | |||||
![]() |
张仰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研究员 |
||||
张仰明,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后加盟国家新药筛选中心,2009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以来从事药物合成方法学、候选新药临床前药学及药物发现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研究论文4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作为课题骨干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参与及承担了4个候选新药的临床前药学研究项目,其中3项均获科技部重大专项支持。全程参与了“十一五”重大专项及“十二五”滚动支持项目抗乙肝新药异噻氟定临床前药学研究及临床申报,完成了包括合成工艺优化及放大生产、体内主要代谢产物制备、14C -异噻氟定合成、部分申报资料撰写以及全套申报资料的汇总、整理、编辑及新药申报等事宜。该项目现已完成Ⅰ期临床研究,正申请进入Ⅱ期临床。 | |||||
![]() |
周宇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研究员 |
||||
周宇波,200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工作。2006年加盟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从事细胞水平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建立、小分子活性化合物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迄今已在国际学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多项863、973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 |||||
![]() |
臧奕: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研究员 |
||||
臧奕,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后加盟国家新药筛选中心。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M.D. Anderson肿瘤研究中心接受博士后培训,2010年回国后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聘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探索可调控干细胞命运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和成药性以及基于AMPK的代谢网络调节机理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上海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青年和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了多项863、97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迄今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 |||||
![]() |
刘青: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助理研究员 |
||||
刘青,女,2000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药物化学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同年7月进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工作至今。2000年-2012年间从10级助理研究员至8级助理研究员。2012年9月起在职攻读复旦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主要工作范围包括有机合成研究,活性结构修饰和改造,天然产物化学等。研究领域涵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小分子调节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小分子激动剂、基于天然产物Sinefungin的结构修饰及其对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等。相关成果已发表于J Med Chem等著名学刊上(共15篇),多次参与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作为共同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 |